1、国学论文:孔子的思想体系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最最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化考虑和研究,一是孔子有没有思想体系?二是怎样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如何的?三是用那些材料来证实或复原这个思想体系?首先应该讲明,我们如今常讲的思想体系或学讲体系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以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必然是成体系的,研究他的思想,重要的就是完好、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然而事实上对哲学家、思想家本人来讲,他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体系建构的,在很大程度上讲,他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是后来研究者进行复原或重构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来讲,尤其存在这样的情况。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这
2、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还是根据学术界的研究习惯,我们仍然能够认定孔子各个方面的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前提下,来相对地理解他的思想观点。近代以来,从学术思想角度来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构成,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构成多种讲法:如以仁为中心讲,以礼为中心讲,以中庸为中心讲,以仁义为中心讲,以仁义礼的统一为核心讲等等。十分流行的是仁核心讲和礼核心讲。两讲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绝对对立。仁核心讲排挤礼,礼核心排挤仁。我以为,这种中心讲、核心讲从大的方面讲都是习惯了孔子以后二千年大一统政治体制及其相应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既定思维形式定向制约的结果,是迫切需要摆脱的;从小
3、的方面讲,人们往往容易捉住一个概念、范畴当作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而忽视它的整体性,自然相互矛盾。另外,西方学者由于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把握不够,对孔子思想评价多有误解,最典型的就是黑格尔。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要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甚至以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不能从中获得十分的东西的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黑格尔对孔子的认识不但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
4、整体构造,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化对细节的把握。另外,黑格尔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形式构筑了唯一的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道路却缺乏同情的理解,也许潜意识中还有日尔曼人所惯有的那种偏见和傲慢。今天,对孔子思想体系要深化、全面地把握,集中讨论其核心是完全必要的,但又是很不够的。笔者无意消解中心,也不想另立中心,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对孔子整个思想进行深化其内的细心研习以后,再出乎其外,不带任何思想偏见和既定的思维形式来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构成,并尽力展示其原状,以实事求是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和学讲。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作为一个西周乃至上古文化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以平治天下为已任,构筑一个思
5、辨的哲学体系对他来讲是奢侈的,他是着眼于当时的时势,考虑社会的整合有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安身立命的途径。这样,假如要讲他有什么思想体系的话,那也是他在不自觉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中构建了具有历史文化功能的与历史现实水乳交融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里不一定非得有唯一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核心,而且最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推演的逻辑性与思辩性,而是它的世间性、实用性,能够包涵个人与社会,承当传统与变革,结合理想、信仰与此间生活等等。我们今天的研究能够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复原这个思想体系。二、孔子思想学讲的集大成性质要讨论孔子思想学讲的体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基础认识,孔子的思想学讲有集大成的性质。孔子展之
6、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讲是集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上古文化在西周是一个集大成,但在这是制度意义上的集大成,到了孔子能够讲是思想学术意义上的集大成。关于这方面古来人们都有认识,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赵岐注: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故能金声而玉振之。振,扬也。故如金声之有杀,振扬玉音,终始如一也。朱注: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
7、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声,宣也;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洩之振。始,始之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戴震亦释此句云:圣智至孔子而极其盛
8、,不过举条理以言之罢了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条)(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人欲比拟伯夷、伊尹与孔子,孟子直截了当地答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朱子语类)卷第五十八还载:当有问朱熹何谓集大成。朱熹回答讲:孔子无所不该,无所不备,非特兼三子之所长罢了。但与三子比并讲时,亦皆兼其所长。张载对孟子的话有深入的理解,孟子所谓始终条理,集大成于圣智者与!((正蒙大易篇))(释氏稽古略)讲明孔子的集大成是集古代圣王遗教的大成:圣人生于鲁,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甚矣!王夫之尝谓,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见(读通鉴论)卷三)刘师培讲:周室既衰,史失其职,官守之学术,一变而为师儒之学术。集大成者
9、厥唯孔子。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云: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讲,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综上所述,古今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含义: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二是孔子既圣且智,孟子通过所谓金声玉振,始终条理来比喻和讲明;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三、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孔子思想体系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是性与天道层面。这方面历来就有误解,(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
10、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段著名的文字,曾被(史记孔子世家)、(汉书眭宏夏侯胜传赞)、(汉书外戚传)师古注、(后汉书桓谭传)等引用,后儒也进行了阐释,影响相当之大。(史记天官书)云: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讲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正义)云:待,须也。言天道性命,忽有志事,可教授之则传,其大指微妙,自在天性,不须深告语也。以为天道性命,大指微妙,自在天性,所以不传;也有可能是传而不告。(天官书)此语,使孔子罕言性与天道的问题带有几分神秘色彩。(汉书外戚列传)引颜师古曰:谓孔子不言性命及天道。而学者误读,谓孔子之言自然与天道合,非唯失于文
11、句,实乃大乖意旨。在(汉书眭宏夏侯胜传赞)颜师古还解释了孔子不言的原因:性命玄远,天道幽深,故孔子不言之也。(后汉书桓谭传)注引郑玄(论语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钱大昕承郑氏之讲,以为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故圣人难言之。刘宝楠(正义)云:集解释天道,本易言之,与郑氏之据春秋言吉凶祸福者,义皆至精,当兼取之。但程树德批评郑氏之讲:郑氏兼学谶纬,其以吉凶祸福解天道,亦为风气所囿。程讲很有道理。(汉书艺文志)在阐述了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而有的一系列特点以后,还十分强调儒家于道最为高,即把道看成是其思想的最高追求。皇侃引太史叔明云: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
12、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讲言吐,性与天道,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顾炎武继续其论,他讲,对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有人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隐衷,而不知夫子之文章,无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夫子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这样的解释也不够周详,假如能够这样讲,那么孔子的礼也一以贯之于六籍及文行忠信之中,子贡为何没有不可得闻之叹?可见其讲不可从。又,太史叔明以子贡之言乃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日之德音难可复值。所谓夫子
13、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当是孔门后学颇喜讨论性与天道,子贡乃追思孔子生平言论,觉察夫子罕有言及,故发此议论。这样的讲法是不尽符合事实的,孔子生前也曾提及性或天道。关于性,孔子曾经讲过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孔子讲: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进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天笼照大地,哺育万物,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昼夜交替,寒往暑来,具有不可逆转的气力。是为孔子的天道观。但弟子们确实是很少听讲过的,这样就给其后学留下了很大的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所以作为七十子之一的子思,最早在(中庸)中提出天命之
14、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著名的心性论命题。性与天道又恰恰是郭店楚简最重要的话题。(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表述的思想与(中庸)所论完全一样。可见性与天道,是子思学最先派着力开拓的思想领域。子思学派从两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作发展:其一,以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郭店楚简语丛一))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郭店楚简五行))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因而,人性得自天命,人性即是天性。其二,是将性与天道相打通,
15、不仅讲明了人性的;,而且为人性讲获得了形而上的根据,尽管其中有玄学的成分,但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可能正是孔子思想所未曾涉及之处。检阅文献,孟子、荀子以及大小戴(礼记),无不谈性与天道,当是子思影响之所及。如大小戴(礼记),发现有关性与天道的阐述甚多,(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大戴礼记礼三本)云: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礼记祭义)云:是故君子合诸天道。(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君子莅民,不能够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
16、;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礼记礼器)云: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礼记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故礼义也者,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也。朱子讲(中庸)立言之旨在讲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中庸集注))可谓深得其要。根据彭林先生的研究,大小戴(礼记)主体部分的撰作年代,与郭店楚简大致相当,而郭店楚简又主要是思孟学派的作品。这样,思孟学派有大量议论性与天道的思想,到了宋明理学,其学术的主旨就是性与天道了,只不过宋儒把天道换成了天理罢了。朱熹(论语集注)卷三云: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此题本体,其实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论语集注)卷四朱熹引程子曰:若性与天道,则有不可得而闻者,要在默而识之也。程朱以为是子贡从孔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