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一、德育教育的缘起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道”和“德”两字,只不过当时最初是分开使用的。“道”是指道路,后被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德”在卜辞中写为“徝”或“惪”,从“直”从“心”,意思是人做事要站得直,把心放的端正就是“德”。最初将二字连用的是在先秦时期,在管子君臣下中提到“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自古至今,中国就对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古有孔子和孟子,今有陶行知。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也提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都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二、青少年现状的德育情况
2、(一)德育教育教条化、同质化从小学到大学,德育教学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不能类别的学生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但受到中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影响,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执行,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模式。这也就产生了同质的效果,学校犹如工厂一般对学生进行流水化作业,生产出同质化的“学生”产品。(二)社会责任感淡薄有一个学校曾经作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题内容是:学生们如何看待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家庭感受等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有6%的学生认为国家观念可淡化,有28%的学生认为个人自由无须强求,有46%学生认为应该热爱国家,只有21%的学生认
3、为热爱祖国是基本的道德准则。犹记得小时候就听过这样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相信顾炎武先生当时说这话是认为人人都应该为我们国家的兴亡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今天,这句话已成为一个人是否对社会有责任的试金石了。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应该有责任心的。(三)价值观的扭曲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其实大部分中学生的价值观整体是对的、是积极向上的、是比较健康的。然而由于网络的引导或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引导等某些原因,使得少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三、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德育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
4、发展以及家庭观念的改变,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也发生了变化。据国外一些学者调查显示,外界对学生的影响因素的排序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转变为当前的“同学、媒体、社会、家庭、学校”。从而可以看出来,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而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随着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各大中小城市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引入资金,发展产业。当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省“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高精尖产业要素集聚,同时也有大量的高端制造业落户天府新区,随着天府新区的不断建设发展,对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将比以往更高。为适应这
5、一系列的发展要求,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德育教育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要求下的德育教育之路。四、德育教育相关研究(一)德育教育目标坚持以学会做人为最根本的教育出发点,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逐步改变扭曲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维护并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最终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实现务实教学。(二)德育教育途径1、课堂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如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安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6、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如何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那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有趣的比喻、学生喜欢的名人的事迹、简短的故事等来激发兴趣;另外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和练习,活跃课堂气氛。2.课余活动的德育教育如果课堂教学是树干的话,那么课余活动中的德育教学将是德育教学的枝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缺一不可的整体。通过课余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的有点和长处都不相同,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课余活动,充分挖掘和发现各类不同学生的潜力和长处,让每一类学生都能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出来,赢得其它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尊重和赞扬,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增强
7、自信。通过课余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已经固定的,是需要长期的影响和不断的培养才能实现。定期对学生进行设定特定的场景,让同学进行现场模拟,对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物质奖励。通过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将行为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能够从入学之始就以良好的行为模式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将这些行为模式變成习惯。3、以评价促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佼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设定德育教育工作的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通过评估,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等
8、方面的表现及其实际发展水平,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德育考评,最终实现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当今的教育必定是一个以务实教育为主的教育,作为一名从业7年的老师来说,虽然我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一直把务实教育作为我教育学生的宗旨,在这七年里,我不光是一名科任老师,我还是一名班主任,所以,德育工作是我的重中之重。一切从学生的切实感受出发,亦师亦友,我记得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就是我一直的教育目标。我想我还会在我的教育事业上奋斗,我会一如既往的坚信我的理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